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秋风送爽,金灯绽放。9月9日至11日,2025年第四届全国石蒜学术与产业研讨会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七里花乡球宿根花卉现代产业园成功召开。
本网讯 记者柏斌报道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邵剑文教授团队联合滁州学院、四川山花烂漫莳园艺有限公司和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在川西北地区发现的报春花属藏报春组新物种绒绒报春和涪江报春,最近在国际权威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发表。
提起广西食用林产品,螺蛳粉、八角、桂皮等无人不知。一碗正宗的螺蛳粉,丰富的配料是关键,其中,通常选用广西本地的新鲜竹笋发酵而成的酸笋被称为“灵魂配料”,增添了独特的风味。广西八角产量占全国85%以上,桂皮出口量稳居全球第一……从水果、粮菜到油料、香料,如今,丰富多样的食用林产品遍布广西大地,构建了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记者9月14日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了解到,日前昌都市林业和草原局正式确认左贡县绕金乡左巴村一株野生葡萄树树龄达416年,该树高约8米,地围209厘米,胸围160厘米,胸径67厘米。专家表示,该树是高海拔地区已知寿命最长的野生葡萄树,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野生葡萄树之一。
近日,河北省2025年林长制工作暨森林资源管理、重点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培训班在木兰围场国有林场举办。
9月2日,广东省原鸡保护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大历宣教中心举行。这是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行动,对今后的原鸡保护工作及进一步发掘原鸡的科研和利用价值指明了方向。
北回归线“绿带”横贯中部,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广西,全区林地面积2.4亿亩。莽莽林海,是翻不过去的高山,还是群众增收的希望之所在,有效盘活大山的绿色潜力,正是广西林业发展的根基所在。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由于分布地域狭窄、野外种群稀缺、个体数量稀少,随时面临灭绝风险。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通过划定保护区域、种群繁育、迁地保护等措施,推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生态恢复总体向好。
近日,湖北十堰市茅箭区林业局携手区教育局,开展校园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工作,为全区校园内的古树名木更新、悬挂标识牌。
近年来,江苏省睢宁县以林长制工作为抓手,深挖造林潜力空间、严格更新地块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多措并举推进绿化造林、稳步提升绿化质量。
9月13日,中国传统资源昆虫产品五倍子“林药蜂旅”产业融合发展研讨会暨“2025年绥阳农民丰收节”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举行。400余位专家学者、政府和企业代表聚焦五倍子培育技术、精深加工、市场拓展三大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分享理论经验、交流实践体会、分析思路举措,共谋五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
初秋时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4.6万亩葡萄进入成熟采摘期。
时下,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猕猴桃园内,一颗颗沉甸甸的猕猴桃缀满枝头,果农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游客们边采摘边打卡拍照。
8月25日至27日,2025年河北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培训班在石家庄举办。来自全省13个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局直属相关单位的60余名工作人员参加培训。
8月24日至25日,在福建永安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资源巡护人员在日常巡护中,惊喜地发现了多株晶莹漂亮的蓝紫色植物——水玉簪科水玉簪属的纤草。加上之前发现的玉头簪、透明水玉簪等两种水玉簪科植物记录,此次再次发现,为天宝岩保护区增添了第三种水玉簪科植物。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提早防控部署、完善监测体系、深化检疫监管、完善法治保障、加强宣传引导为重点,严格落实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要求,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防范,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为掌握本年度松材线虫病疫情底数,全面评估五年攻坚行动成效,科学制定年度防治方案,浙江省温州市林业局抢抓疫情除治窗口期,提前启动2025年松材线虫病疫情秋季专项普查工作。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围绕加快推进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平原区域江河湖湿地群保护修复新样板,全域规划、全面推进野生动物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多措并举提升生态承载力,守护生命绿洲。
9月3日,湖南省安化县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位于安化县平口镇山洋村的一株树龄逾800年的一级保护古树开展救治行动,全力守护这一珍贵的生态遗产。